一、廠房建設期間環保資料:
1、建設項(xiang)目環境影(ying)響報(bao)(bao)告書(shu)(表)——有資質的評估機構提供的評估報(bao)(bao)告
2、環境影響報告批復——環保(bao)局(ju)批復
3、建設項目環(huan)境保護(hu)“三同時”驗(yan)收(shou)——環(huan)保局驗(yan)收(shou)
4、消防(fang)驗收報告——消防(fang)部門驗收
二、環境因素識別、評價與更新:
1、環(huan)境因素識別(bie)不(bu)齊全,主(zhu)要存在(zai)以下幾種情況:
a、未能充分按生產經營(ying)過程的(de)范圍(wei)來識別,比如(ru):生產經營(ying)范圍(wei)包括有(you)銷(xiao)售,但對銷(xiao)售過程中的(de)環境因素未識別;
b、未能按生(sheng)產工藝流程的順序(xu)進行識(shi)別(bie),識(shi)別(bie)環境因素(su)沒(mei)有順序(xu),最易導致缺漏;
c、未考慮到過去發生過的(de)、將來計劃的(de)因素,如:公司(si)擬(ni)擴建新廠房,對于擴建廠房過程中存(cun)在的(de)環境因素未加以識別;
d、未(wei)充分考慮到產品(pin)的(de)生命(ming)周期來識(shi)別,如:產品(pin)設計過(guo)程中材料(liao)的(de)選用,產品(pin)報廢(fei)后的(de)回收處置(zhi)。
2、環境因(yin)素評(ping)價不合理,對重要環境因(yin)素的確定存在偏差。
3、環(huan)境因素未及時更新,如(ru):
a、產(chan)品的(de)生(sheng)產(chan)工藝發生(sheng)了變化,但未對環境因素重新識別、更新;
b、產品的(de)材料(liao)發(fa)生了變化,未及時對環境因素重新識(shi)別、更新;
c、國家、地(di)方法律法規及其(qi)他(ta)要求發生了變化,未(wei)及時(shi)對(dui)環境因素重(zhong)新(xin)識別(bie)、更新(xin);
d、廠(chang)房(fang)遷移到新(xin)址,未(wei)及時(shi)地環境(jing)因(yin)素重新(xin)識別、更新(xin)。
三、重要環境因素的控制策劃:
1、未能對所有的重(zhong)要環(huan)境(jing)因素確定其控制方法/程序;
2、對重要環境因素的控制要求未能形成相(xiang)應規定,如(ru)程(cheng)序文件、作(zuo)業文件或其他方式(shi)。
四、法律法規及其他要求的識別、評審:
1、法律法規(gui)(gui)及其他要求(qiu)識別不充分,特別是地方法規(gui)(gui)、客戶(hu)的要求(qiu)未識別到位(wei);
2、對相(xiang)關法(fa)律法(fa)規及其他要求未(wei)進行適用(yong)(yong)性評審,未(wei)能識別到法(fa)律法(fa)規及其他要求中具(ju)體的適用(yong)(yong)條款;
3、未將(jiang)法律(lv)法規(gui)及其他要求分發至相(xiang)關部門、崗位人員(yuan);
4、未(wei)(wei)及(ji)時對法律法規及(ji)其(qi)他(ta)要求(qiu)進行更(geng)新(xin),對已修訂、更(geng)新(xin)、作廢的法律法規及(ji)其(qi)他(ta)要求(qiu)未(wei)(wei)能(neng)及(ji)時重新(xin)識別(bie)、收集(ji)、評審。
五、環境目標、指標和管理方案:
1、未能充分考慮到重要環境因(yin)素來制定(ding)環境目標;
2、對已確定的(de)環境(jing)目標(biao)未(wei)規(gui)定其(qi)具體的(de)指標(biao),部分指標(biao)無(wu)法測量;
3、對(dui)所有(you)的(de)目標、指(zhi)標未能予以制定對(dui)應的(de)管理方(fang)案(an),管理方(fang)案(an)的(de)職(zhi)責不明確、起止日期不清楚、缺乏資金預(yu)算;
4、未能根據管(guan)理方(fang)案的實施情(qing)況(kuang)及(ji)時進(jin)行調整、修訂,如公司(si)已遷(qian)址、執行的環境標準發生了變化等情(qing)況(kuang)下(xia)未對(dui)管(guan)理方(fang)案進(jin)行修訂。
六、組織機構、職責、權限、資源:
1、對各(ge)崗位職(zhi)責、權限中(zhong)缺少(shao)環境管理方面的要求;
2、對關鍵崗位(wei)(如:化驗員(yuan)、機修、清潔工、倉(cang)管員(yuan)、作業員(yuan)等)未規定其任(ren)職能力要求;
3、環保設施的(de)投入(ru)不足,如生(sheng)產污(wu)水(shui)每天(tian)產生(sheng)120噸,但污(wu)水(shui)處理(li)站每天(tian)的(de)處理(li)能力僅80噸。
七、能力、培訓和意識(人力資源管理):
1、關鍵崗位人員的(de)配備(bei)不足(zu),或能力(li)未能滿足(zu)要求(qiu),如污水處理站的(de)作業員只會用Ph值試紙進(jin)行酸(suan)堿度的(de)測試,對(dui)其(qi)他指標(biao)的(de)化驗(yan)不具(ju)備(bei)能力(li);
2、全(quan)員環境意識培(pei)(pei)訓(xun)不足,或有培(pei)(pei)訓(xun)但缺乏培(pei)(pei)訓(xun)后的考核、培(pei)(pei)訓(xun)效果評價;
3、崗(gang)位(wei)人員對自(zi)己所在(zai)的崗(gang)位(wei)存在(zai)的重(zhong)要環境因(yin)素不(bu)清楚,對重(zhong)要環境因(yin)素的控(kong)制方法不(bu)熟悉(xi)。
八、信息交流:
1、對重要環境因素(su)需(xu)要的信息交流未予以規(gui)定;
2、未建立外(wai)部(bu)信息交流的渠道,如當(dang)外(wai)部(bu)相關方(fang)(社區居民等)對(dui)公司有意見需(xu)要(yao)投訴時,沒(mei)有對(dui)外(wai)公開的投訴電話(hua)、信箱或(huo)其他方(fang)式;
3、對(dui)外部相(xiang)關(guan)方的(de)投(tou)訴、抱怨未形成記錄(lu),未能及時進行(xing)處理,處理后未及時對(dui)相(xiang)關(guan)方進行(xing)回復;
4、缺乏內部相關方的(de)信息(xi)交流,如(ru)內部宣傳、講座、會議等。
九、文件控制:
1、文件未有分發至具體的(de)崗位,特別是(shi)關鍵(jian)崗位處(chu);
2、文(wen)件(jian)的(de)適(shi)宜性未(wei)(wei)及(ji)時(shi)(shi)進(jin)(jin)行評(ping)審、更新,如法(fa)律法(fa)規發生了變化(hua),但未(wei)(wei)及(ji)時(shi)(shi)對(dui)相關文(wen)件(jian)進(jin)(jin)行適(shi)宜性評(ping)審,未(wei)(wei)及(ji)時(shi)(shi)進(jin)(jin)行必(bi)要的(de)更新;
3、文(wen)件的(de)形式不(bu)適宜,如MSDS資料(liao)為英文(wen)版,但現場操(cao)作(zuo)人員對英文(wen)的(de)識別能力不(bu)足。
十、運行控制:
1、運(yun)行(xing)控(kong)(kong)制程(cheng)序(xu)中未明確規定規定的標準,如污(wu)水/噪聲/廢氣控(kong)(kong)制程(cheng)序(xu)中未明確執行(xing)的是國家或地方的何(he)標準,何(he)時段,何(he)級別(bie)標準;
2、未(wei)能將運行(xing)控制(zhi)的(de)要求通報至供方,如(ru)化學(xue)品供應商、工程分包方等(deng)(deng)等(deng)(deng);
3、現場環(huan)境運行控制(zhi)主要存在的缺失(shi):
a、垃(la)圾(ji)分類未(wei)明確規定,執行不到位,存(cun)在可(ke)回收、不可(ke)回收或危(wei)險廢物混放的現象(xiang);
b、現場由于機械(xie)油的泄漏導致的污染未及(ji)時清理、糾正;
c、環保(bao)設施未能提供維護(hu)保(bao)養的證(zheng)據;
d、環保設(she)施的運(yun)行(xing)不正常,如車(che)間廢氣抽排(pai)系統未(wei)運(yun)行(xing),或(huo)有運(yun)行(xing),但排(pai)氣口處(chu)的凈化池無水;
e、化學品(pin)使用、儲存現(xian)場未配備MSDS資料;
f、產(chan)生粉塵、碎屑的(de)崗位(wei)(如砂磨、鋸床、刨床、車床等工序)對粉塵、碎屑未進行(xing)收集(ji),到處飄(piao)灑,也未及時(shi)清理;
g、易(yi)燃(ran)易(yi)爆品與(yu)其(qi)他易(yi)燃(ran)物混(hun)放,危險(xian)品未設獨立空間存放;
h、污(wu)水處理站投藥記(ji)錄不全,未能掌(zhang)握投藥的(de)時(shi)間、劑量;
i、廢油(you)、廢液以(yi)及(ji)其他(ta)危(wei)險(xian)廢物的(de)交(jiao)接、流轉無(wu)記錄,最終處理(li)(li)(li)無(wu)危(wei)險(xian)廢物處理(li)(li)(li)聯(lian)單(危(wei)險(xian)廢物的(de)處理(li)(li)(li)必須由(you)有(you)資(zi)質的(de)機構進行處理(li)(li)(li),處理(li)(li)(li)時開具統一的(de)處理(li)(li)(li)聯(lian)單)。
十一、應急準備與響應:
1、未能針對(dui)潛(qian)在的重(zhong)要環(huan)境因素制定對(dui)應(ying)(ying)的應(ying)(ying)急(ji)計劃(hua),通常包括消防應(ying)(ying)急(ji)預案(an)(an)、化學品(pin)泄漏(lou)/爆炸應(ying)(ying)急(ji)預案(an)(an)、環(huan)保設施失(shi)靈(ling)應(ying)(ying)急(ji)預案(an)(an)、自然災害應(ying)(ying)急(ji)預案(an)(an);
2、有制定應(ying)急(ji)計劃/預(yu)案,但未展(zhan)開相應(ying)的培訓、演(yan)練;
3、有進(jin)行應急演(yan)練,但(dan)對演(yan)練的效(xiao)果、應急程序進(jin)行評(ping)價;
4、應(ying)急預案執行后或演練后,未(wei)對(dui)應(ying)急程(cheng)序進(jin)行評審,未(wei)及時對(dui)應(ying)急程(cheng)序進(jin)行修訂。
十二、監測和測量:
1、對監測和測量的策劃不足,未確定應進(jin)行監測和測量的項目、采取的方法、監測的頻率;
2、未對目標(biao)、指標(biao)和管(guan)理方(fang)案的執行狀況(kuang)進行監測和測量(liang);
3、未(wei)能提供對日常運行管理過程的監控記錄;
4、未定期進(jin)行(xing)噪聲、廢(fei)氣(qi)/粉(fen)塵(chen)、廢(fei)水(shui)的監測(ce)(ce)(ce),應進(jin)行(xing)至少一(yi)年一(yi)次的監測(ce)(ce)(ce),一(yi)般委(wei)托(tuo)當(dang)地環境(jing)監測(ce)(ce)(ce)站或其他有資質的環境(jing)監測(ce)(ce)(ce)機構進(jin)行(xing);
5、自有(you)監(jian)測(ce)設備(bei)未定(ding)期進(jin)行校(xiao)準或(huo)檢定(ding),如噪聲測(ce)試儀、污水化驗(yan)設備(bei)等;
6、污水(shui)處理(li)站未能提供對(dui)污水(shui)監測、化驗的(de)記(ji)錄,或有(you)監測但頻率不(bu)符(fu)合文件規定(ding)的(de)要求(qiu)。
十三、合規性評價:
1、未(wei)形成“合規性評價控(kong)制程序”;
2、未能提供合規性評價的證(zheng)據,至少一年一次;
3、有(you)對環境法律法規的執行情況進行合規性評價,但對其他要求方面未進行合規性評價;
4、合規性評價未能覆蓋(gai)所(suo)有適用的法律(lv)法規和其他(ta)要求。
十四、不符合、糾正措施和預防措施:
1、發(fa)生環境不符合情況時,未及時進行(xing)處理(糾正);
2、未識別采取糾正措施(shi)和(he)預防措施(shi)的時機;
3、對(dui)不(bu)符合未進(jin)行(xing)原因分(fen)析,糾正(zheng)措施執行(xing)不(bu)到位,未能達(da)到再(zai)發防(fang)止(zhi)的目的;
4、對潛在不符合(he)未進行原(yuan)因(yin)分析(xi),預(yu)防(fang)措(cuo)施不適宜,未能(neng)達到(dao)防(fang)止發生的目的;
5、未對糾正(zheng)措施(shi)和預(yu)防措施(shi)的實施(shi)效果進行評價。
十五、內部審核:
1、未(wei)對年度(du)內(nei)部審核進行(xing)策劃,如在(zai)文件中規(gui)定,或(huo)形(xing)成年度(du)內(nei)審計劃;
2、內審(shen)計劃中所列審(shen)核內容未能覆蓋所有的審(shen)核范圍;
3、內審組成員的安排缺(que)乏公正性,存在(zai)審核自(zi)己部門的情(qing)況;
4、內審計劃中有明確要(yao)求審核內容,但檢查表中存在缺漏條款的現象;
5、內審不(bu)符合(he)報告(gao)有形成(cheng),但原因分(fen)析不(bu)到(dao)位,糾(jiu)正措(cuo)施未能針對原因制(zhi)定,缺乏針對性;
6、對內審不符合所采取的糾正措施(shi)實施(shi)效果未進行驗證、評(ping)價(jia);
7、未形成內審報告(gao);
8、有(you)內審報(bao)告,但(dan)對(dui)體系運行情況的評價僅體現了不符合、不足之處,對(dui)于實現的環(huan)境績效未進行評價。
十六、記錄控制:
1、記錄無法檢索,無清單(dan),無目(mu)錄或其他檢索方式(shi);
2、記錄的保存期限未規定,未按保存期限的要求予以(yi)保存;
3、記錄(lu)保管不當(dang),發生(sheng)丟失、破損等現象。
十七、管理評審:
1、管理(li)(li)評(ping)審(shen)計劃中評(ping)審(shen)內容不(bu)全,如缺少(shao)環境績效的評(ping)審(shen)、上次管理(li)(li)評(ping)審(shen)后續措施(shi)實施(shi)結(jie)果、與組織環境因(yin)素有關的法(fa)律法(fa)規和其他要求的發展(zhan)變化等等;
2、管理評(ping)審輸入信息不(bu)足,缺(que)乏相關資料/證據;
3、管理評審輸出未(wei)能包(bao)含環境方針(zhen)、目標以及其(qi)他環境管理體系要素(su)的修(xiu)改有關的決策(ce)和行動;
4、管理評審報(bao)告未能體現對體系的適宜性、充分性和有效性的評審結果;
5、管理評審(shen)決議事項(xiang)未(wei)明(ming)確職責、分(fen)工、時限要求(qiu);
6、管理評審后續措施的實(shi)施情況無(wu)記錄,無(wu)效果驗證。